在调试三针五线绷缝机之前,首先,大家要确认机器精度符合使用要求。对于配合间隙离出厂状态相差较大的设备,要先更换原厂正宗合格零件,使机器精度保持在比较接近出厂时的状态。然后可依据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检查各部位的定位尺寸以及相互的配合时机。下面,笔者根据个人经验,对使用说明书中调整要求的重点整理和补充(有的提法可能与说明书中叙述有所出入)。机针与弯针配合时机的调整机针与弯针配合时机的调整中,最为重要也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当机针下降到最低点时弯针必须向右移动到最远的极限位置,同样当机针上升到最高点时弯针必须向左移动到最远的极限位置,这要反复观察确认。除了有左右的动作,弯针还有前(朝向操编辑)后(远离操编辑)的动作。这时大家要注意使弯针前后移动最快的时候放在弯针左右移动的极限位置,要使弯针前后移动的动作在弯针向左移动到达机针位置时达到最小。
新中国成立以后,协昌的“无敌”、阮耀记的“飞人”生产发展迅速,并逐步在全国形成了销售网络。而1950年开始的三年朝鲜战争还客观地推动了缝纫机、特别是工业缝纫机的发展。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东北军服厂,并下令上海尽快组织研制工业用缝纫机,以解志愿军棉衣供应的燃眉之急。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落在了行业内首家公私合营的上海惠工缝纫机厂(原名上海惠工铁工厂)的肩上。当时的上海,正值美蒋发动“二六”大轰炸,城市普遍停电、停水,生产生活困难重重。为了完成工业缝纫机的研制、生产任务,厂的职工夜以继日辛勤工作。困了,就倒在机器旁打个盹。没有电,就手拉皮带进行生产。靠这种感天动地的精神,“惠工”厂提前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生产出我国第一批工业缝纫机,有力支援了朝鲜战争和国家经济建设。
关于缝纫机是谁发明的,一向众说纷纭。其实,第一台缝纫机是美国人伊莱亚斯·豪(1819-1867)发明的(zhuanli号:4750)。伊莱亚斯·豪生长于马萨诸塞州的斯宾塞,并于当地一家纺织厂由学徒工成长为一名能干的机械师。也许是兴趣所致,他潜心于缝纫机的研究,到1845年4月,终于创造出一台实用的缝纫机。公开演示证明,他的发明要比敏捷的缝纫手工操作效率高出5倍。伊莱亚斯·豪因自己发明的机械在美国的市场化难以成功,遂于1846年去英国,并将机器的英国版权卖与一位生产妇女束胸、鞋和雨伞的大制造商威廉·托马斯。但当他返回美国之际,却发现一些制造商,包括艾萨克·胜家已经开始生产和销售与他发明类似的缝纫机,于是一场旷日持久、从1849-1854长达5年的维权诉讼开始了,并且最终捍卫了自己的zhuanli权。1865年,豪在康涅狄格建立了BridgeportHowe(豪)机械企业,其产品在1867年巴黎展会上赢得金奖。
锁式线迹缝纫机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工业用缝纫机。缝包缝纫机锁式线迹缝纫机主要由刺布机构、钩线机构、挑线机构和送料机构组成。缝制速度每分钟可超过6000个线迹。它缝制的锁式线迹在各类线迹中是最牢固的一种,即使线缝中间的线断裂线缝也不会散开,但是没有弹性。盐城优质的缝包缝纫机一般适于缝制不需要伸张的缝料如编织物、人造革、皮革等。对大棚棉被机进行保养的目的是检查设备是否有损伤部件进行更换,同时也是延长缝纫机设备性能以及寿命,减少故障发生的最佳方法。大棚棉被机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加油润滑,如果在使用大棚棉被机前加油,应使机器空转一些时间,使油充分浸润并甩出多余的油,再用干净的软布将机头和台面擦干净,以免弄脏缝料。
能自动缝钉各种形式和尺寸的纽扣、揿纽、搭扣、标签以及成对的袜子、手套等制品的工业用缝纫机,适用于或其他工业部门大规模生产的机器被称之为钉扣缝纫机。可分为单线链式线迹和双线锁式线迹的两类。双线锁式线迹钉纽扣缝纫机因钉扣操作时更换梭线频繁,使用面不广。单线链式线迹钉纽扣缝纫机缝钉纽扣时不需更换缝线,生产效率高,故使用广泛,它又有机针摆动型和纽夹摆动型两种。前者在缝钉纽扣时,主要由机针左右摆动;后者是机针仅上下运动,而由纽夹左右摆动。机针摆动型因结构耐用、噪声低,不会因纽扣和衣服一起摆动而引起操编辑的视力疲劳,生产效率也比较高,被缝纫工厂普遍采用。
绣花机的工作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电气环境,物理环境一般正常的都可以满足条件,不要太干燥或太潮湿,温度在0~50摄氏度,相对温度30%~70%。通风通气良好,电气方面要求较高要求电压稳定,^好要装变压器,工作电压一般是380V或220V,国外有采用110V,工作功率一般是1.5KW到2KW,单头机一般是500W。开、关机瞬间产生的电流比稳定工作时大的多,频繁开关会导致升温过快或系统过载,会减少绣花机的使用寿命,这一点也应要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