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缝纫机是谁发明的,一向众说纷纭。其实,第一台缝纫机是美国人伊莱亚斯·豪(1819-1867)发明的(专利号:4750)。伊莱亚斯·豪生长于马萨诸塞州的斯宾塞,并于当地一家纺织厂由学徒工成长为一名能干的机械师。也许是兴趣所致,他潜心于缝纫机的研究,到1845年4月,终于创造出一台实用的缝纫机。公开演示证明,他的发明要比敏捷的缝纫手工操作效率高出5倍。伊莱亚斯·豪因自己发明的机械在美国的市场化难以成功,遂于1846年去英国,并将机器的英国版权卖与一位生产妇女束胸、鞋和雨伞的大制造商威廉·托马斯。但当他返回美国之际,却发现一些制造商,包括艾萨克·胜家已经开始生产和销售与他发明类似的缝纫机,于是一场旷日持久、从1849-1854长达5年的维权诉讼开始了,并且Z终捍卫了自己的专利权。1865年,豪在康涅狄格建立了BridgeportHowe(豪)机械企业,其产品在1867年巴黎展会上赢得金奖。
欧洲各国除仍然生产高档传统家用缝纫机的企业以外,大多企业开始生产工业用缝纫机。在此时期,日本缝纫机企业在政府的资助下,开始生产低价的缝纫机,并销往美国及世界各地。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工业先进国家的家用缝纫机市场已趋饱和,日本企业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也不得不转向生产工业用缝纫机,而韩国特别是中国台湾也抓住机会,使得缝纫机工业崛起,生产中、低档缝纫机并投入国际市场。1975年,胜家企业又发明了电脑控制的多功能家用缝纫机,此后又逐步用于工业用缝纫机。80年代初期,世界共有3000多种缝纫机,常用于生产的缝纫机约为600种,发展至今,形形色色的缝纫机已达6000种以上。缝纫机在中国缝纫机Z早何时出现在中国已无从详考,想来这第一台稀罕物必属舶来品无疑,因为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即1872-1900年间,英、美、德等国商人仅于上海设立的缝纫机销售点就达数十家,而Z早经营缝纫机销售、修理的中国人所开店铺也在上海,叫美昌缝纫机商店。
工业使用的特厚料和家用的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针杆的调节上,不过大家不用担心熨斗价格针杆出现故障如何解决,因为接下来工缝的小编主要是和大家讲下如何解决特厚料针杆上下不动的问题。如果熨斗出现针杆和压脚都不动,但是大轮可以正常转动,小轮不转动且把梭床取下来针杆就会断掉的情况,建议大家首先考虑能否将梭床取下使针杆正常运转,若能则说明是梭床的安装方法不恰当或梭床里面含有线头等将其卡死导致特厚料缝纫机不能正常运转,只需要大家清理梭床后重新安装即可。其次,若是将梭床取掉后仍不能让针杆运转则需要考虑重新更换梭床和针杆。
新中国成立以后,协昌的“无敌”、阮耀记的“飞人”生产发展迅速,并逐步在全国形成了销售网络。而1950年开始的三年朝鲜战争还客观地推动了缝纫机、特别是工业缝纫机的发展。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东北军服厂,并下令上海尽快组织研制工业用缝纫机,以解志愿军棉衣供应的燃眉之急。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落在了行业内首家公私合营的上海惠工缝纫机厂(原名上海惠工铁工厂)的肩上。当时的上海,正值美蒋发动“二六”大轰炸,城市普遍停电、停水,生产生活困难重重。为了完成工业缝纫机的研制、生产任务,厂的职工夜以继日辛勤工作。困了,就倒在机器旁打个盹。没有电,就手拉皮带进行生产。靠这种感天动地的精神,“惠工”厂提前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生产出我国第一批工业缝纫机,有力支援了朝鲜战争和国家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