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结构由机头、台板和机架组成。550W的离合式电动机装在台板底面,其传动轮和机头的手轮用三角胶带联接,踩下机架上的踏板使电机的离合器合拢带动机头运转。操纵踏板控制离合器的合紧程度,即可获得不同的缝纫速度。典型的机头结构由机头的刺布、挑线、钩线、绷覆盖线机构共同协调动作完成覆盖链式线迹;由针距调节、差动或无差动送料机构实现设定针距的、连续的线缝,适应有弹性的缝料。有些由于要缝制特种工件,因此还必须配置如缝松紧带的差动滚轮进给机构和压料辊子。各类绷缝缝纫机完成的基本线迹主要有:三线或四线单面覆盖链式线迹,四线或五线双面覆盖链式线迹。三线或四线单面覆盖链式线迹的形成过程是:2根或3根机针在缝料上穿孔,将针线引过缝料;这时在缝料下面带有梭线的钩梭穿入全部针线的线环中,机针上升后针线套在钩梭上(也即套在梭线上);然后送料机构将缝料向前移送一定距离,机针第二次带着针线穿过缝料并套进钩梭上的梭线线环中;钩梭后退后将梭线套在机针上(也即套在针线上)并迅即又向前运动,再次带着梭线穿入针线的线环中;机针上升后针线又一次套在钩梭上,送料机构又将缝料向前移送一定距离,同时针杆挑线将针线、凸轮挑线将梭线收紧,完成一个单面覆盖链式线迹。这样重复循环运动,形成线缝。
采用针、梭两根缝线形成锁式线迹的。可将两层或两层以上缝料缝合,或在一层缝料上缝缀装饰线迹。是家用、缝纫机配件中Z普及的基础机种。的连续线迹,正面和反面形状相同,如同一条虚线。线迹的分布密实,缝纫的牢度一般超过手工缝纫。适于缝纫棉、麻、丝、毛、化纤无弹性交织物或皮革等缝料的服饰、家庭用品等。缝纫的厚度可以从两层丝绸到 5mm厚的自由状呢绒。装上专用附件后,可作刺绣、卷边、绲边、打裥、嵌线、锁纽孔等。直线迹缝纫机由机头、机架和台板3部分构成。机头是缝纫机的主要部分(图1)。由刺料、勾线、挑线、送料4个机构和绕线辅助机构等组成。各机构的运动合理地配合,循环工作,形成线迹。
现就几种常用的机器故障进行分析一:分为单剪线,三自,动四自动。但故障排除方法基本一样。常见问题一般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剪线系统和电控系统。其它部份与普通平缝机完全一样。首先分析剪线系统:目前剪线方式有两种,平刀剪线和旋刀剪线,调试方法基本一样。只是在调节动刀行程有所区别。一:剪不断线:剪不断线是经常遇到的问题。其分为剪不断上线剪不断下线和上下线全不断。1、首先要确认有无剪线动作,皮带是否过松,剪线刀是否损坏,然后检查动刀行程是否太小,如果太小会拉不到线或只拉到一条线从而导致剪不断线。行程大小可以通过动刀拉杆进行调节。2、剪线时间是否正确也有着真接的关系。剪线时间标准位置:在标准下停针位时,将剪线滚柱压入剪线凸轮,然后用手轻轻向后转动手轮,刚好有一卡点即为正确剪线时间。3、下停针位置的确定:打开机器,踏下踏板,使踏板回到中间状态,此时为下停针,手轮上的白点应与机壳上的标点对齐。如果不准确可通过调节手轮上的箭头后面的螺钉进行调节。4、如果直接没有剪线动作,先检查剪刀开关是否打开,机头与电控连接处是否松动,如果都正确就要分析是否主板上现的剪线电子原件损坏了。掌握以上几点对于剪不断线的故障基本可以排除。
关于缝纫机是谁发明的,一向众说纷纭。其实,第一台缝纫机是美国人伊莱亚斯·豪(1819-1867)发明的(专利号:4750)。伊莱亚斯·豪生长于马萨诸塞州的斯宾塞,并于当地一家纺织厂由学徒工成长为一名能干的机械师。也许是兴趣所致,他潜心于缝纫机的研究,到1845年4月,终于创造出一台实用的缝纫机。公开演示证明,他的发明要比敏捷的可调速缝包机缝纫手工操作效率高出5倍。伊莱亚斯·豪因自己发明的机械在美国的市场化难以成功,遂于1846年去英国,并将机器的英国版权卖与一位生产妇女束胸、鞋和雨伞的大制造商威廉·托马斯。但当他返回美国之际,却发现一些可调速缝包机价格制造商,包括艾萨克·胜家已经开始生产和销售与他发明类似的缝纫机,于是一场旷日持久、从1849-1854长达5年的维权诉讼开始了,并且Z终捍卫了自己的专利权。1865年,豪在康涅狄格建立了BridgeportHowe(豪)机械企业,其产品在1867年巴黎展会上赢得金奖。